廉网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廉洁文化 > 书画作品

园区名贤 阳澄先民 清官典范——盛王赞传记(上集)

【信息时间:2016-04-06】

按语:明清时期,唯亭人才辈出。《元和唯亭志》编者、清代文人沈藻采最为推崇五位唯亭先贤,他在该志自序里写道:“自明高季迪先生后,人才益盛,如魏庄渠之理学,蒋鲁江之政绩,周默庵之勋猷,盛子裁之忠节。”其中的盛子裁即本传记的主角——盛王赞。


盛王赞出生于社会动荡、政治腐败、外忧内患的明朝末年,自幼在阳澄村生活,受先辈感召,一心读书报国。崇祯丁丑年(1637年)成为进士,以近半百的年纪担任浙江兰溪县令,为人刚正,爱民如子,政绩突出,深得兰溪百姓爱戴和崇祯皇帝垂青。明亡后削发为僧,隐居故里阳澄村。盛王赞凭借忠义之节名留青史,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,位列沧浪亭五百名贤祠。

 


读书报国

盛王赞,字子裁。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,自小依靠唯亭阳城村的娘家张氏生活。阳城村,即后来的阳澄村,现在已成为风光迤逦的阳澄半岛。

盛王赞从小勤学苦读,学识出众,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。加上他品德高尚,富有教养,乐于助人,深得当地人的爱戴。盛王赞的曾祖父叫盛应阳,嘉靖年间进士,官至严州太守,在先辈的感召之下,盛王赞憧憬着有朝一日考取功名,为国效力。

科举之路并非一蹴而就。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,必须先通过童试,进入县学(或府学、州学),成为生员,才能参加科举考试。童试包含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。科举考试包括三级四试,即院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。因此,科举考试何其漫长,很多人终其一生为了考试,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102岁还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。

盛王赞四十岁那年通过童试,进入县学,成为生员。又过了十年,即崇祯丁丑年(1637年),通过了科举考试最后一关——殿试,获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,被任命到兰溪县当县令。此时,盛王赞已年近半百。

盛王赞来自社会底层,为了实现报国梦想,含辛茹苦地准备了将近五十年,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个性,也深知百姓疾苦,他的这些特质,使之从政以后成为了一名敢于为民请命、做事有章有法、不畏强权特权的好官清官。

   

赴任兰溪

盛王赞到兰溪赴任,发现兰溪百姓与苏州百姓有很大区别。苏州一带百姓生活较为安逸,不喜纷争;而兰溪百姓没事就喜欢闹点别扭,然后到衙门告状和打官司。别看盛王赞快五十岁了,适应能力相当强。每逢老百姓闹了纠纷,乌糟糟地跑来告状,盛王赞都能耐心倾听各方陈述,明辨是非黑白,作出正确的决断,如果遇到恶人恶行,则坚决严厉惩处,县里的盗贼、强盗都怕他三分。

清代学者王应奎在《柳南随笔》里记载,有一次,县里有两个老百姓因争抢一头小牛犊而争吵,闹到了县衙,盛王赞吩咐二人把两家的母牛牵来,拴在了大树旁,当着两头母牛的面,用锤子对准小牛犊捶了几下,小牛犊吃痛挣扎哀号。与此同时,树旁的一头母牛变得狂躁不安。就这样,小牛犊的归属问题一清二楚了。

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在《池北偶谈》里还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。有一年秋,御史乔可聘巡视浙江,到了兰溪县,不巧遇到山里发水,导致河水暴涨,乔御史的船开不出去,急的团团转,发令找人来牵引船只。一听此言,盛王赞急了,大声对乔御史说:“御史大人,容属下一言,此时正是农忙季节,家家户户都在田里忙着,请不要惊动老百姓了。由我来为御史大人牵船!”乔御史闻言,不但没有不高兴,反而大为感动,连船也不坐了,直接改走陆路,并把盛王赞作为优秀人才推荐给了朝廷。

盛王赞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做了官而改善。明王朝给官员的俸禄极少,虽然建立了严厉的规定来惩治腐败,但这丝毫不影响官员贪腐,尤其是到了明朝末期,官府腐败已成燎原之势。然而,盛王赞日子再艰苦,至始至终保持高风亮节。以他的收入,一家人每天只够吃粗米饭,也买不起布匹做漂亮衣服,盛王赞的妻子为了减少家庭开支,在衙斋里面放了一台织布机,每天坚持织布,只穿素布做成的衣服。

盛王赞明决政事,作风清廉,爱民亲民,在当地建立了极高威望。盛王赞离任后,兰溪人专门建祠堂纪念他,每年以他的生日为节日,称作:盛公会。

 

汤溪平乱

汤溪县位于兰溪县的隔壁,很多福建移民聚集到该县一块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。该地有山有洞,地形和气候适于种植可制成青靛的染料植物。这些植物属于经济作物,福建人以此为业赚了很多钱,过上了富裕生活。

如果福建人和当地人各过各的也就相安无事了。可是,很多姑娘,有外来的还有本地的,抱有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,十分向往嫁给福建富人,成群结队地去那里征婚。汤溪县民,尤其是讨不到老婆的男人,心里不是滋味,心想:“这是闹哪样啊?特么下去是打光棍的节奏啊!”于是,很多人聚集起来拦截姑娘,并与福建移民大动干戈,矛盾越来越大,贼寇也闻风而动,治安一塌糊涂,地方官对此无能为力。

事情闹大,被一位巡抚知道了。

巡抚想,地方官是窝囊废,只有找牛人来解决了,听说隔壁兰溪县令挺牛的,就他了!这位巡抚认定盛王赞能处理好此事,下达十万火急的命令,要求盛王赞马上赴汤溪平乱。

由于事情紧急,没等做足准备,盛王赞就独自驾车赶到了汤溪。

面对混乱局势,盛王赞丝毫不乱阵脚,做了三件事:

第一件事,现身说法,直陈利害。盛王赞敢于直接面对闹事者,一方面他强调闹事属于违反法纪,官府一定会严厉处置。另一方面指出闹事导致民不聊生,别说大家老婆讨不到,现在贼寇乱世,大家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了。盛王赞学识渊博,口才又好,讲话时激情澎湃,举了很多古今忠义之例,闹事者听完以后非常感动。

第二件事,发动老者,深入游说。盛王赞很清楚,仅靠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。他把汤溪县德高望重的老者都发动起来,成立了“老年突击队”。急训之后,“老年突击队”上岗深入到闹事人群,既讲乡约,又说利害,很多参与闹事的人被“突击”以后,逐步改变观念,退出闹事行列。

第三件事,分化内部,有奖有罚。盛王赞专门起草檄文,派遣官员入门入户入人群,宣传奖罚政策,告知闹事者只要退出闹事行列,就不追究责任;同时,提倡举报奖励,参与者只要把为首之人供出来,县衙会给予奖励。这招实在太狠了。经过这么一分化,闹事者内部开始瓦解,没过多久,为首之人被其他同伙绑成粽子扔到了盛王赞面前。

困扰汤溪的社会问题就此被解决了。

 

进京面圣

转眼三年过去了。盛王赞政绩突出,获得了觐见机会。

对于地方官而言,进京意味着有机会遇到更高层次的达官显贵,汇报好工作,拍好马屁,极有可能攀附到高层,甚至获得皇帝的青睐。以盛王赞的才智,是不会不知道这些的。但是,盛王赞没有钱。

在盛王赞出发去北京前的某一天,他的一名幕僚来找他。

“盛大人,属下有一事禀告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
“请讲!”

幕僚道:“盛大人才情出众,能力过人,实则栋梁之才。您即将进京,这是您转变命运千载难逢的机会。”

“请明示!”

幕僚道:“如若大人备足打点之资,必将事半功倍。”

盛王赞叹了一口气,道:“我也知道这里面的规则。”

幕僚接着道:“盛大人,钱不是问题。现在牢内关有一人,其家属请托帮忙,只要大人您能网开一面,放人出牢,可获金四百。盛大人是否要……。”

盛王赞立马打断道:“我盛王赞宁可穷死,决不违背章法,更不屑行阿谀奉承之事。以后切不可再言。”

几天以后,盛王赞坐上一条小船直接上路了,随身携带的除了些许盘缠和衣物,还有一个书箱子。

按照入京觐见汇报工作的套路,地方官员都会夸夸其谈,标榜功绩,同时,也会提一些困难,希望获得朝廷的重视和扶持。

但盛王赞见到崇祯皇帝,只说了三件事:官驿传信、运京粮食和地方盗贼。

这三件事,一般人真不敢说。结合历史背景,这三件事切准了时政要害。

据推算,盛王赞觐见的时间大概在1640年前后,当时朝廷内奸臣当道,各地官府涣散无能,清兵虎视眈眈,起义军烽烟四起。民歌有唱“迎闯王,不纳粮”,很多地方已经纳不到粮。不少官府和驿站已被攻陷,受局势影响已不能正常工作,今儿要是有情报给皇帝,一不见得有人会发过来,二不见得发了能传到皇帝手上,没了情报,皇帝佬儿等于成了睁眼瞎。而此时,贼寇借机闹事,搞得民不聊生,百姓对明朝失去了信心。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危及明朝统治的根基。

崇祯对于局势是清楚的,也深知盛王赞讲话的内在分量。崇祯表面上叫盛王赞继续担任兰溪知县,内心计划寻找时机破格重用这一贤臣。

(作者:花签小侠,经公众号“阳澄八景苑 ”授权发布)